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赛事中心 赛事中心

田径训练技巧有哪些_田径训练技巧

tamoadmin 2024-06-14 人已围观

简介1.田径竞技运动经典训练方法2.田径基本技巧3.1000米跑步训练方法 田径短跑项目训练方法  短距离跑项目, 其供能方式是无氧供能。因此,主要通过提高反应速度和加速及最高速度。以下仅供参考!  主要练习方法:  1、反应速度训练:  1).坐姿或站姿快速摆臂(徒手或持物);  2).前脚掌支撑站立,听到信号后,身体向前倾倒,直到身体将要失去平衡

1.田径竞技运动经典训练方法

2.田径基本技巧

3.1000米跑步训练方法

田径训练技巧有哪些_田径训练技巧

田径短跑项目训练方法

 短距离跑项目, 其供能方式是无氧供能。因此,主要通过提高反应速度和加速及最高速度。以下仅供参考!

 主要练习方法:

 1、反应速度训练:

 1).坐姿或站姿快速摆臂(徒手或持物);

 2).前脚掌支撑站立,听到信号后,身体向前倾倒,直到身体将要失去平衡时循惯性顺势向前跑出;

 3).按口令由半蹲姿势向上跳起双手触高物;

 4).按节奏连续纵跳摸高物(不负重或负重);

 5).原地或支撑以最快频率做高抬腿跑(5-8秒);

 6).俯卧听信号起跑;

 7).30~40米最快频率碎步跑5—8次;

 8).站立式或蹲踞式听信号起跑5~6次做2组。

2、加速度能力训练:

 1).20~30米加速跑6—8次;

 2).下坡跑20~30米左右(要求在坡道上逐渐加速,在平道时达到最高频率和最大步长,以体会最高速度感);

 3).20~30米站立式听枪起跑:6—8次。

  3、最高速度训练:(间歇时间3~4分钟)

 1).20~40米行进间跑:4—6次;

 2).20~40米跑格练习,最好用海绵块或泡沫塑料做标记,侧重发展频率时,其间隔比最大步长略短10~20厘米,用于发展步长时,其间隔应比最大步长略长5~10厘米,每次练习可跑6~8次:

 3).60—100米变节奏跑(15米快+15米慢)3~6次;

 4).20~30米反复跑:6~8次;

 5).20—30米下坡跑:4~6次;

 6).20~30米牵引跑:4~6次;

 7).间歇快速跑:20—30米间歇跑6~8次(次间歇1-2分钟)。

;

田径竞技运动经典训练方法

田径800米展业训练方法最常见的有三种:

一、起跑:

在田径比赛中,800米和 800米以上项目的起跑规则采用站立式起跑姿势。发令时,"各就位"后,鸣枪出发。其技术是:两脚向后用力蹬地,后腿积极前摆,两臂配合两腿的运动向前冲出。

二、途中跑:

正确的途中跑技术能发挥人体最大的潜能,同时又能最经济省力。它要求身体的前倾角度、摆臂摆腿的幅度和后蹬的力量都较短跑的小,但是后蹬的角度要求较大,约为55度,在节奏上要求轻快、均匀,力求实效、省力。同时注重呼吸和跑的节奏相配合,比较理想的有"三步一呼气,三步一吸气"或"两步一呼气,两步一吸气"这两种方法。

呼气时要求学生张口呼吸,增大呼吸量,深呼吸,更多更快地进行气体交换。另外还有中长跑的弯道技术:身体左倾,右臂摆幅必须大于左臂,左脚用外侧、右脚用内侧落地,以此获得向心力,克服直线运动的惯性,保持跑速。

三、中长跑的速度和耐力训练:

从运动生理方面来分析,中长跑的速度耐力依靠磷酸原系统供能,而且还更多的依靠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重复训练法是指反复多次进行同一练习,在各次重复练习之间安排一些间歇时间,能使身体生理负荷达到较高程度。

间歇训练法是严格规定各次练习的距离和强度以及每次练习的间歇时间。其主要的目的是不让身体各器官功能有足够的恢复就开始下一次练习,对机体负荷要求高,对发展心肺功能及提高抗疲劳能力效果显著。

田径基本技巧

田径竞技运动经典训练方法

 田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竞技运动项目,是最早开始科学化训练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诸多现代竞技训练经典理论与方法的主要发源项目。

 (一)法特莱克训练

 出生于1919年的瑞典中长跑运动员贡德-海格是第一个进行法特莱克训练的运动员。1939年他20岁时到瑞典北部服兵役,由于其驻地没有训练场地,且紧张的军事训练也不允许他进行专门的运动训练,所以他不得不因地制宜在驻地附近的丘陵森林小径上进行训练。他每天坚持进行5000m以上的越野长跑,其训练尽可能利用丘陵的自然走势,在形式上大致分为:上山跑、下山跑、丘陵跑和平地跑4种方式,在强度上分为:低强度、中强度和高强度3种类型。海格充分利用了丘陵的地形环境,进行了以轻松的中、低强度跑为主,以快速冲刺跑为核心的训练。这种以快速跑、大步幅跑和放松跑构成的越野跑,后来被当时的瑞典国家队教练胡梅尔在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将其命名为法特莱克训练法,在瑞典语中该名词是儿童游戏的意思。

 通过法特莱克训练,海格的运动成绩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他在多个中长跑项目上总共15次打破了世界纪录,其中有10次是在1942年坚持了2年法特莱克式训练之后的82天内完成的,由此可见其具有非凡的竞技能力。海格的巨大成功也使法特莱克训练迅速成为世界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首选训练方法,该方法不仅被田径中长跑项目的训练沿用至今,而且也成为其他对耐力需求较大的运动项目训练的重要手段。

 作为20世纪初田径训练方法的一个最突出创新,法特莱克训练与其之前的耐力训练方法相比,有以下主要的特点:

 (1)提高了训练的负荷量

 它将20世纪初较低的训练量明显提高到较高水平。海格的平均周训练跑量达到50km(而之前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训练量普遍只能达到其一半或2/3),大量的中、低强度为主的训练有效提高了运动员的有氧能力,由此使他能够在从1英里到5000m的多个项目上都取得优异成绩,并且能够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连续10次打破若干项目的世界纪录。

 (2)仍然重视少量的高强度训练

 海格每周都保持约1/4的跑量作为高强度负荷,手段基本是800m左右距离的冲刺跑,这些强度跑一般都掺杂在10km左右的法特莱克式越野跑中,不仅提高了运动员的无氧乳酸代谢能力,而且也增强了运动员有氧与无氧的变速跑能力。

 (3)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由于法特莱克训练是在丘陵地带进行,运动员一般是穿普通运动鞋在柔软的草地上训练,所以可以有效地降低奔跑时地面对身体的冲击力,避免或减少了运动损伤的发生。

 当前,随着人们对耐力训练生物学基础认识的日益深入,法特莱克在田径中长跑训练中的角色不仅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反而还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和发展。持续的中低强度跑已成为发展有氧能力的有效训练手段,蜿蜒曲直的丘陵地貌对运动员的关节、韧带和小肌群具有不可替代的训练功能。另外,该训练方法已不再是田径中长跑的专利,很多项目,尤其是球类项目,已经将该种训练作为发展运动员耐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间歇训练

 间歇训练的问世同样源于一名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成名。德国的鲁道夫-哈彼格是世界上第一个运用间歇训练法而连续打破400m和800m世界纪录的中跑运动员,他在1939年就分别创造了400m跑46s和800m跑1min46.6s的世界纪录。哈彼格与第一个使用法特莱克训练的海格是同一时代的运动员,他的教练是来自德国弗莱堡大学的体育教授沃德马尔-戈施勒。他们起初也学习和运用了当时世界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芬兰的帕弗-努米的训练方法,其后也借鉴了海格的法特莱克式训练。但善于钻研的戈施勒教授认识到这些方法均存在负荷量和强度刺激不够,以及随意性太强不便精确计算的缺点和不足,于是他就将芬兰人努米的训练和瑞典的法特莱克训练进行了改革,尤其是将法特莱克的训练由自然环境搬到了标准的田径场进行,这样既沿用了该训练法的变速方式,又进一步提高了训练的强度,同时还便于精确地设计跑量和间歇的时间,在整体上进一步增大了对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刺激强度,提高了训练的质量。

 戈施勒教授在1935~1940年间一直同另一位德国杰出的心血管专家哈尔博特-莱恩戴尔一起工作,他们为间歇训练设定了5个基本要素:跑的距离、间歇恢复、跑的重复次数、跑的时间和恢复过程中的状态。同时,他们还为间歇训练建立了控制标准,即在一组间歇跑后心率应达到170~180次/min,在90s的间歇后心率应恢复到120~125次/min,然后再开始新一轮的训练。如果心率在90s的恢复期没有恢复到该水平的话,那么就说明跑的速度过高或距离过长,反之则说明跑的强度和距离不够。长期接受间歇训练的捷克运动员扎托皮克,在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上一举获得5000m、10000m和马拉松3块金牌的卓越表现,进一步奠定了间歇训练在世界耐力训练方法中的统领地位。

 间歇训练可以说是现代运动生理学理论和知识应用于运动训练的典范。该训练方法的核心是对运动员处在不完全恢复的条件下施加反复的刺激,以此达到改善心血管系统,提高运动能力的效果。间歇训练之所以能够有效发展运动员的耐力主要在于其能够有效增大心脏的功能,在负荷阶段心脏压力工作可以增加心肌的体积,而在间歇阶段心脏容积工作可以增大心室的容积。在戈施勒和莱恩戴尔之后又有大量的体育科研人员对该训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瑞典生理学家阿斯特拉德在间歇训练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证实了合理的安排运动和休息时间能够使身体达到最佳的生理变化。目前,间歇训练方法已经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被划分为短距离(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发展ATP和CP供能代谢能力)、中距离(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发展无氧乳酸供能代谢能力)和长距离(时间)中、低强度间歇训练(发展有氧供能代谢能力)等不同的间歇训练类型,至此间歇训练已成为20世纪田径训练中的一个机理清楚、效果显著和便于应用的耐力训练方法。

 间歇训练在我国一直是一个运用普遍的耐力训练方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很多教练员不清楚间歇训练仍然可以分为不同的强度类型,简单地将其直接与“高强度”挂钩,不仅缩小了该训练方法的运用范围,而且助长了训练强度比例的增加。

 (2)对间歇训练的生理学机制缺乏深入了解,不能科学地设计和应用该训练方法,尤其是不能根据专项需求和运动员个体状况把控间歇训练的量与强度、训练与间歇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影响甚至削弱了该训练的质量。因此,在这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

 (三)“板块训练”模式

 20世纪70年代,已达到极致的大运动量训练将世界竞技运动训练推到了一个必须思变的转折点,如何突破大运动量的瓶颈,如何在避免或减少大运动量所带来的运动损伤和过度训练风险的同时继续提高竞技运动能力,成为摆在当时竞技运动训练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在该背景下,原苏联的维尔霍山斯基在长期和反复实验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板块训练”模式。

 “板块训练”的问世同样源于田径训练。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维尔霍山斯基就开始从事田径跳跃项目的教练工作,在一次对运动员力量的长期训练效果的研究中,他的一名女受试者因故中断了实验,但在恢复训练后她的力量水平却出现了比没有中断训练受试者的明显提高。之后维尔霍山斯基对一组女子运动员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其结果证明当她们中断训练之后,其平均力量水平出现了高达30%的增长,他将这种现象称为“长期训练延迟效应”。维尔霍山斯基并没有止步于这一研究成果,在他随后对田径跳跃和短跑等项目运动员的跟进研究中,进一步将“长期训练延迟效应”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分为2个阶段,并总结出以下原则:

 ◆“训练延迟效应”的形成分为2个阶段:积累阶段和实现阶段。在积累阶段,由于运用了高度集中的力量训练负荷,机体的疲劳导致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均出现下降,而到了实现阶段由于训练负荷的降低其力量能力出现暴发式“反弹”。力量指标在积累阶段下降的越多(在允许的范围内),其延迟效应在实现阶段的增长则越大;

 ◆如果运动员在积累阶段的训练负荷过大(超出了机体适应的范围),那么就会出现明显的竞技能力的下降,此时机体不仅不会表现出“训练延迟效应”,而且还会导致运动损伤;

 ◆“训练延迟效应”的大小和长短取决于积累阶段训练负荷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理论上说,训练延迟效应在实现阶段的大小和长短应等同于积累阶段负荷的大小和持续时间,所以运动员积累阶段训练负荷的最佳化(大小和时间)决定了运动员在实现阶段能否调动机体的最大潜能并最大化的获得训练延迟效应。一般认为,“长期训练延迟效应”的积累阶段应该为6~12周。

1000米跑步训练方法

田径基本技巧概括如下:

一、短跑的技巧

短跑是田径的基础项目,也是衡量运动员实力的重要标准。在短跑中,运动员需要具备爆发力、速度和耐力。为了提高短跑成绩,运动员需要加强力量训练,包括腿部力量、核心力量和背部力量。

二、长跑的技巧

长跑是田径中最为普及的项目之一,也是最考验耐力和意志力的项目。在长跑中,运动员需要合理分配体力和速度,掌握适当的呼吸技巧,保持稳定的心态。为了提高长跑成绩,运动员需要加强有氧训练,提高心肺功能,同时加强肌肉力量训练,提高跑步效率。

三、跳高的技巧

跳高是田径中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之一,也是最考验运动员爆发力和柔韧性的项目。在跳高时,运动员需要掌握正确的起跳姿势,保持身体平衡,同时运用技巧和力量完成跳跃。为了提高跳高成绩,运动员需要加强爆发力训练,提高跳跃能力,同时加强柔韧性训练。

田径运动的历史和发展

一、田径运动的起源

田径运动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原始体育活动,如狩猎、舞蹈、搬运等。这些活动形式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田径运动,如跑步、跳跃、投掷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径运动逐渐成为一种正式的体育比赛项目,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运动。

二、田径运动的国际发展

田径运动是国际上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一,也是奥运会上的主要比赛项目之一。国际田径联合会(IAAF)是负责管理和推广田径运动的国际组织,其成员遍布全球。田径运动在许多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如英国、德国、美国等。

三、田径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田径运动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中国田径运动员在国内外比赛中表现出色,屡创佳绩。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田径运动的投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了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未来,中国田径运动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并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更多荣誉。

训练方法如下:

1、上体姿势练习

通过控制住腰部关节和肩关节,跑步中练习上身不左右晃动技术.

2、摆臂姿势练习

通过原地练习以肩关节为轴的摆动和跑步过程中以肩关节为轴的摆动来训练.

3、腿部动作练习

通过单个辅助动作练习过渡到原地腿部动作练习再进一步过渡到跑动过程中整套

4、腿部动作练习.

5、整套动作练习

通过单个上体姿势练习,摆臂姿势练习,腿部动作练习后过渡到整套动作的练习过程.

6、一般耐力练习

中长跑运动员的一个特点就是必须具有良好的耐乳酸能力。提高有氧与无氧的训练水平是中长跑运动员努力的方向。中长跑各个项目的有氧训练与无氧训练比重不同,距离越长,有氧训练比例越大。我们初中生的练习项目800米和1000米,有氧供能占50%左右。一般耐力练习就是有氧训练,它是持续时间长、速度慢、强度小的跑的能力。

发展一般耐力的方法:一般耐力训练在全年训练的准备期安排的比重较大;由于练习比较单调乏味,因此,可穿插越野跑,图形跑,提高运动员的练习兴趣。

速度耐力练习:速度耐力是运动员在整个跑的过程中保持速度的能力,速度能力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是至关重要的,速度耐力练习可称为无氧练习。其训练强度以80%~94%为准,方法有以下几种:

持续跑的方法:要求运动员在85%左右的强度匀速跑完2-3公里。

重复跑的方法:如4×400米要求运动员每400m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间歇5分钟,采用重复跑练习,选择的段落应短于专项距离。

间歇跑的方法:间歇跑与持续跑、重复跑的区别在于训练的休息时间。间歇跑的休息时间短,体力不能充分恢复。

如6×200米,要求每200m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每个之间慢跑200米作为间歇。

中长跑(middle and long distance race),是中距离跑和长距离跑的简称。属800米以上距离的田径运动项目。

现为奥运会项目的中距离跑项目有男、女800米和1500米;长距离跑项目有男、女5000米和10000米(女子3000米为非奥运项目),另外还有男女马拉松及3000米障碍赛。

中长跑是历史悠久且开展普遍的运动项目。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就有中长跑比赛。19世纪,中长跑在英国已盛行,后来世界各国也都相继开展起来。中国从1910年起也有了中长跑的比赛。

定义:中长跑运动是一项需要速度和耐力的综合性项目。一般把800米—10000米统称中长跑项目。需要人体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速度跑步。

目前奥运会设置的中长跑项目中,800米和1500米属于中跑(中距离跑),5000米和10000米属于长跑(长距离跑),马拉松跑为42.195公里,属于超长跑。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项目即3000米障碍赛。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长跑

文章标签: # 训练 # 运动员 # 间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