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球员动态 球员动态

田径训练方法与手段有哪些,田径训练方法与手段

tamoadmin 2024-06-18 人已围观

简介1.体育高考800米 该如何去练 该如何去跑呢?2.田径800米专业训练方法3.考试短跑两百米如何训练4.最常见的中长跑训练方法讲解5.短跑田径队是怎么练的,好的再加分 中长跑技术动作可分为:1、起跑;2、途中跑;3、冲刺三个部分。那么,800米中长跑的技术动作和训练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800米中长跑的技术动作和训练方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起跑:  在田径比赛中,800米和

1.体育高考800米 该如何去练 该如何去跑呢?

2.田径800米专业训练方法

3.考试短跑两百米如何训练

4.最常见的中长跑训练方法讲解

5.短跑田径队是怎么练的,好的再加分

田径训练方法与手段有哪些,田径训练方法与手段

 中长跑技术动作可分为:1、起跑;2、途中跑;3、冲刺三个部分。那么,800米中长跑的技术动作和训练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800米中长跑的技术动作和训练方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起跑:

 在田径比赛中,800米和800米以上项目的起跑规则采用站立式起跑姿势。发令时,"各就位"后,鸣枪出发。其技术是:两脚向后用力蹬地,后腿积极前摆,两臂配合两腿的运动向前冲出。

 途中跑

 正确的途中跑技术能发挥人体最大的潜能,同时又能最经济省力。它要求身体的前倾角度、摆臂摆腿的幅度和后蹬的力量都较短跑的小,但是后蹬的角度要求较大,约为55度,在节奏上要求轻快、均匀,力求实效、省力。同时注重呼吸和跑的节奏相配合,比较理想的有"三步一呼气,三步一吸气"或"两步一呼气,两步一吸气"这两种方法。呼气时要求学生张口呼吸,增大呼吸量,深呼吸,更多更快地进行气体交换。另外还有中长跑的弯道技术:身体左倾,右臂摆幅必须大于左臂,左脚用外侧、右脚用内侧落地,以此获得向心力,克服直线运动的惯性,保持跑速。

 800米跑属中长跑项目,对考生的速度耐力要求很高,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冲刺速度及速度感、节奏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中长跑是典型的周期性耐力项目,其突出特征是高“速度”持续跑的专项速度耐力。只有具备较快的速度能力素质和良好的速度耐力及速度力量,运动员才可能在比赛中战胜对手,取得好成绩。

 中长跑的速度和耐力训练

 从运动生理方面来分析,中长跑的速度耐力依靠磷酸原系统供能,而且还更多的依靠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在进行中长跑教学与训练中,必须着重发展无氧供能系统的能力,这种训练称为无氧训练,常用的训练方法有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反复多次进行同一练习,在各次重复练习之间安排一些间歇时间,能使身体生理负荷达到较高程度。

 间歇训练法是严格规定各次练习的距离和强度以及每次练习的间歇时间。其主要的目的是不让身体各器官功能有足够的恢复就开始下一次练习,对机体负荷要求高,对发展心肺功能及提高抗疲劳能力效果显著。使用这种方法进行中长跑教学,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及训练水平差异,科学合理地安排每次奔跑的距离和间歇时间。

 如何克服"极点"现象和争取"第二次呼吸"

 在进行中长跑的教学训练当中,学生会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精神低落、眼睛出现"星星"而想终止练习的这种状态称为"极点点"。出现"极点"以后,让学生们知道,只要依靠意志坚持下去,稍减缓跑速,不久这种难受的感觉就会减轻或消失,逐渐会变得动作轻松有力、呼吸均匀自如、心率较慢,这时候就出现了"第二次呼吸"。

 "极点"和"第二次呼吸",可以当作衡量中长跑耐久能力的一个技术指标,可以告诉同学们知道这样一个标准:在中长跑训练的运动强度大且相同的情况下,"极点"现象出现得越早的同学,中长跑水平的能力就越低,"极点"现象出现得越晚,消失得也越快,这样的同学,他们的中长跑能力就越强。通过训练证明,经常参加中长跑训练的同学,他们的"极点"现象会变得越来越晚,从而提高了中长跑的成绩。

 提高中长跑运动员速度的训练手段

 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对提高专项成绩至关重要,尤其是高速跑能力,与冲刺跑能力。在比赛中它决定了运动员的成绩的好坏。因此,运动员要加强速度能力方面的训练。

 1、重复跑练习

 随着中长跑成绩的提高,运动中肌肉工作的时间减少,而在单位时间内工作的强度加大了,因此运动能量供应也就随之产生变化,以适应肌肉工作需要,运动生理学表明,在快速跑300-500米,特别是400米的段落后,血乳酸的值是高的。在比赛途中加速冲跑,会在体内造成大量乳酸堆积,进而破坏机体内的碱贮备,使PH值降低,这将大大影响各种酶的活性,从而引起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兴奋性及各种生理机能紊乱,造成酸中毒。平时无针对性的专门训练,耐酸能力低下的运动员,其破坏作用尤为明显,人体出现呼吸急促,两腿酸沉的不良反应。

 因此,欲取得好成绩,需进行耐酸训练,即在乳酸大量堆积的情况下,仍要保持相当距离的高速跑、变速跑,加速跑训练在匀速跑途中,突然加速冲跑,然后再保持高速跑,而不能减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采用重复跑练习,选择的段落以短于专项距离为主。如:800米运动员,以100─600米为主;每组4─5次,速度等于或高于比赛速度,间歇时间要短。

 2、采用变速跑练习

 快跑段落一般为400─1000米。变速的次数,则根据具体情况(如:任务,快跑、慢跑的段落,队员的身体情况)而定,一般在5次以上。快跑段落的总距离也可适当加长些,但也不应超过太多。

 3、短跑能力训练

 在高速跑能力训练的同时,加速跑能力的提高不容忽视,可以进行以下短跑能力训练。

 3×60米大幅度地快跑,休息时慢跑返回。

 3×60米慢跑开始逐渐加速,最后10米时达到最高速度,休息时慢跑返回。

 3×60米高抬腿跑,也可距离由30米逐渐增加到60米,休息时慢跑返回。

 3×60米,跳跃快速跑,休息时慢跑返回;3×60米变速跑,20米跳跃、20米慢跑、再20米跳跃,休息时慢跑返回。

 3×60米起跑快速跑练习,休息时慢跑返回。

 4、提高速度力量训练手段

 在中长跑比赛中,运动员都想胜人一筹,并保持一种任何对手都难以跟随的跑速。为了获得这种非凡的有氧运动能力,运动员要进行各种方法的速度力量训练。

 5、循环速度力量训练和超等长速度力量训练

 这两类训练方法的优点是具有多变性。因为训练中的多变性,可以减轻运动员重复进行相同练习时出现的体力、精神消耗。循环速度力量训练是用于补充中长跑运动员训练准备较为传统的方法,它可使运动员接受新的不同的训练刺激的结合。这些刺激的结合不仅能促进整个身体的力量全面发展,而且又是通常在中长跑运动训练中所遇到的。

 循环速度力量训练的好处是运动员的身体各部分一个接一个受刺激,直到整个身体都受到刺激,而同时在整个训练时间内保持较高心率。因为运动员身体某个特定部位的疲劳是由于其内部的乳酸积蓄,交替使用不同的身体部位(上肢、下肢、动作肌群、对抗肌群)可延缓整个身体力竭的出现。这样,训练课可以继续较长的时间,在进行力量训练的同时,获得最大程度的有氧训练效益。循环速度力量训练的主要方法:俯卧撑→仰卧起坐→屈膝举腿→引体向上等。

 5、超等长速度力量训练

 超等长速度力量训练可以用所有中长跑运动员在准备期的一般体能训练。超等长速度力量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特别有用。为了取得适宜的肌肉力量发展,做各种练习必须以严格的形式进行。

 超等长速度力量训练方法:高抬腿跑→踢臀跑→跨步跑→单足跳→膝触胸双足跳→蛙跳等。

 训练方法建议

 1、发展一般耐力

 (1)、每天早上跑步跑5公里

 (2)、每周跑1500米×2一次,每次间隙为8分钟3、计时1000米×N次(根据学生的训练水平而定)

 2、发展速度:

 1、100米、200米每天重复跑

 2、(1)计时400米跑(根据学生训练水平逐渐增加组次)

 (2)计时600米跑

 (3)计时800米跑

 3、发展力量训练

 主要通过小重量练习发展上下肢、腰腹等肌肉力量和耐力。

 4、技术教学

 主要通过观看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录像,结合教师的讲解师范,学生重复练习逐步掌握、重点在800米前半程和后半程的体力分配。

体育高考800米 该如何去练 该如何去跑呢?

田径竞技运动经典训练方法

 田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竞技运动项目,是最早开始科学化训练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诸多现代竞技训练经典理论与方法的主要发源项目。

 (一)法特莱克训练

 出生于1919年的瑞典中长跑运动员贡德-海格是第一个进行法特莱克训练的运动员。1939年他20岁时到瑞典北部服兵役,由于其驻地没有训练场地,且紧张的军事训练也不允许他进行专门的运动训练,所以他不得不因地制宜在驻地附近的丘陵森林小径上进行训练。他每天坚持进行5000m以上的越野长跑,其训练尽可能利用丘陵的自然走势,在形式上大致分为:上山跑、下山跑、丘陵跑和平地跑4种方式,在强度上分为:低强度、中强度和高强度3种类型。海格充分利用了丘陵的地形环境,进行了以轻松的中、低强度跑为主,以快速冲刺跑为核心的训练。这种以快速跑、大步幅跑和放松跑构成的越野跑,后来被当时的瑞典国家队教练胡梅尔在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将其命名为法特莱克训练法,在瑞典语中该名词是儿童游戏的意思。

 通过法特莱克训练,海格的运动成绩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他在多个中长跑项目上总共15次打破了世界纪录,其中有10次是在1942年坚持了2年法特莱克式训练之后的82天内完成的,由此可见其具有非凡的竞技能力。海格的巨大成功也使法特莱克训练迅速成为世界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首选训练方法,该方法不仅被田径中长跑项目的训练沿用至今,而且也成为其他对耐力需求较大的运动项目训练的重要手段。

 作为20世纪初田径训练方法的一个最突出创新,法特莱克训练与其之前的耐力训练方法相比,有以下主要的特点:

 (1)提高了训练的负荷量

 它将20世纪初较低的训练量明显提高到较高水平。海格的平均周训练跑量达到50km(而之前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训练量普遍只能达到其一半或2/3),大量的中、低强度为主的训练有效提高了运动员的有氧能力,由此使他能够在从1英里到5000m的多个项目上都取得优异成绩,并且能够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连续10次打破若干项目的世界纪录。

 (2)仍然重视少量的高强度训练

 海格每周都保持约1/4的跑量作为高强度负荷,手段基本是800m左右距离的冲刺跑,这些强度跑一般都掺杂在10km左右的法特莱克式越野跑中,不仅提高了运动员的无氧乳酸代谢能力,而且也增强了运动员有氧与无氧的变速跑能力。

 (3)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由于法特莱克训练是在丘陵地带进行,运动员一般是穿普通运动鞋在柔软的草地上训练,所以可以有效地降低奔跑时地面对身体的冲击力,避免或减少了运动损伤的发生。

 当前,随着人们对耐力训练生物学基础认识的日益深入,法特莱克在田径中长跑训练中的角色不仅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反而还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和发展。持续的中低强度跑已成为发展有氧能力的有效训练手段,蜿蜒曲直的丘陵地貌对运动员的关节、韧带和小肌群具有不可替代的训练功能。另外,该训练方法已不再是田径中长跑的专利,很多项目,尤其是球类项目,已经将该种训练作为发展运动员耐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间歇训练

 间歇训练的问世同样源于一名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成名。德国的鲁道夫-哈彼格是世界上第一个运用间歇训练法而连续打破400m和800m世界纪录的中跑运动员,他在1939年就分别创造了400m跑46s和800m跑1min46.6s的世界纪录。哈彼格与第一个使用法特莱克训练的海格是同一时代的运动员,他的教练是来自德国弗莱堡大学的体育教授沃德马尔-戈施勒。他们起初也学习和运用了当时世界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芬兰的帕弗-努米的训练方法,其后也借鉴了海格的法特莱克式训练。但善于钻研的戈施勒教授认识到这些方法均存在负荷量和强度刺激不够,以及随意性太强不便精确计算的缺点和不足,于是他就将芬兰人努米的训练和瑞典的法特莱克训练进行了改革,尤其是将法特莱克的训练由自然环境搬到了标准的田径场进行,这样既沿用了该训练法的变速方式,又进一步提高了训练的强度,同时还便于精确地设计跑量和间歇的时间,在整体上进一步增大了对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刺激强度,提高了训练的质量。

 戈施勒教授在1935~1940年间一直同另一位德国杰出的心血管专家哈尔博特-莱恩戴尔一起工作,他们为间歇训练设定了5个基本要素:跑的距离、间歇恢复、跑的重复次数、跑的时间和恢复过程中的状态。同时,他们还为间歇训练建立了控制标准,即在一组间歇跑后心率应达到170~180次/min,在90s的间歇后心率应恢复到120~125次/min,然后再开始新一轮的训练。如果心率在90s的恢复期没有恢复到该水平的话,那么就说明跑的速度过高或距离过长,反之则说明跑的强度和距离不够。长期接受间歇训练的捷克运动员扎托皮克,在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上一举获得5000m、10000m和马拉松3块金牌的卓越表现,进一步奠定了间歇训练在世界耐力训练方法中的统领地位。

 间歇训练可以说是现代运动生理学理论和知识应用于运动训练的典范。该训练方法的核心是对运动员处在不完全恢复的条件下施加反复的刺激,以此达到改善心血管系统,提高运动能力的效果。间歇训练之所以能够有效发展运动员的耐力主要在于其能够有效增大心脏的功能,在负荷阶段心脏压力工作可以增加心肌的体积,而在间歇阶段心脏容积工作可以增大心室的容积。在戈施勒和莱恩戴尔之后又有大量的体育科研人员对该训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瑞典生理学家阿斯特拉德在间歇训练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证实了合理的安排运动和休息时间能够使身体达到最佳的生理变化。目前,间歇训练方法已经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被划分为短距离(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发展ATP和CP供能代谢能力)、中距离(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发展无氧乳酸供能代谢能力)和长距离(时间)中、低强度间歇训练(发展有氧供能代谢能力)等不同的间歇训练类型,至此间歇训练已成为20世纪田径训练中的一个机理清楚、效果显著和便于应用的耐力训练方法。

 间歇训练在我国一直是一个运用普遍的耐力训练方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很多教练员不清楚间歇训练仍然可以分为不同的强度类型,简单地将其直接与“高强度”挂钩,不仅缩小了该训练方法的运用范围,而且助长了训练强度比例的增加。

 (2)对间歇训练的生理学机制缺乏深入了解,不能科学地设计和应用该训练方法,尤其是不能根据专项需求和运动员个体状况把控间歇训练的量与强度、训练与间歇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影响甚至削弱了该训练的质量。因此,在这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

 (三)“板块训练”模式

 20世纪70年代,已达到极致的大运动量训练将世界竞技运动训练推到了一个必须思变的转折点,如何突破大运动量的瓶颈,如何在避免或减少大运动量所带来的运动损伤和过度训练风险的同时继续提高竞技运动能力,成为摆在当时竞技运动训练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在该背景下,原苏联的维尔霍山斯基在长期和反复实验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板块训练”模式。

 “板块训练”的问世同样源于田径训练。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维尔霍山斯基就开始从事田径跳跃项目的教练工作,在一次对运动员力量的长期训练效果的研究中,他的一名女受试者因故中断了实验,但在恢复训练后她的力量水平却出现了比没有中断训练受试者的明显提高。之后维尔霍山斯基对一组女子运动员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其结果证明当她们中断训练之后,其平均力量水平出现了高达30%的增长,他将这种现象称为“长期训练延迟效应”。维尔霍山斯基并没有止步于这一研究成果,在他随后对田径跳跃和短跑等项目运动员的跟进研究中,进一步将“长期训练延迟效应”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分为2个阶段,并总结出以下原则:

 ◆“训练延迟效应”的形成分为2个阶段:积累阶段和实现阶段。在积累阶段,由于运用了高度集中的力量训练负荷,机体的疲劳导致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均出现下降,而到了实现阶段由于训练负荷的降低其力量能力出现暴发式“反弹”。力量指标在积累阶段下降的越多(在允许的范围内),其延迟效应在实现阶段的增长则越大;

 ◆如果运动员在积累阶段的训练负荷过大(超出了机体适应的范围),那么就会出现明显的竞技能力的下降,此时机体不仅不会表现出“训练延迟效应”,而且还会导致运动损伤;

 ◆“训练延迟效应”的大小和长短取决于积累阶段训练负荷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理论上说,训练延迟效应在实现阶段的大小和长短应等同于积累阶段负荷的大小和持续时间,所以运动员积累阶段训练负荷的最佳化(大小和时间)决定了运动员在实现阶段能否调动机体的最大潜能并最大化的获得训练延迟效应。一般认为,“长期训练延迟效应”的积累阶段应该为6~12周。

田径800米专业训练方法

分类: 教育/科学 >> 升学入学 >> 高考

解析:

本人在多年的体育考生训练实践中,发现专业的800米训练方法并不完全适合体育考生的训练,现就体育考生的800米训练,提出几点体会,与同行探讨。

一、变速跑、间歇跑是体育考生800米训练的主要手段

800米跑是一种有氧无氧跑的典型项目。对有氧供能和无氧供能的要求都很高,因此,训练既要改善心脏和循环系统功能,增强有氧供能能力;又要改善肌肉工作能力,增强无氧供能的能力。

变速跑的生理效果,首先是增加心脏容量,改善跑的过程中心脏对循环系统的泵血能力,从而更好地向工作中的肌肉提供血液,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即提高了耐久能力。

间歇跑的生理效果,是引起肌肉中的血液的“过度酸化”,为了消除“过度酸化”对肌肉工作能力的影响,就要求血液中有大量的碱储备,发挥中和作用。运动员有了更好地抵抗较长时间“过度酸化”和供氧不足的能力,便提高了无氧供能能力,即提高了速度耐力。

匀速跑(或定时跑)也有变速跑同样的生理效果,经常采用,会对肌肉收缩的生物化学变化发生影响,使肌肉中肌糖元增多,有氧分解产生能量供给肌肉收缩的能力提高,而相反地使发挥速度所需要的无氧分解能力,因得不到锻炼而相对削弱,所以会影响速度,进而影响其他专项成绩,因此不适宜体育考生的800米训练。

体育考生800米训练, 第一阶段多采用变速跑训练;第二阶段变速跑和间歇跑训练交替采用;第三阶段多采用间歇跑的训练。

二、周训练计划中,800米训练的合理安排

周训练计划是根据阶段训练计划所规定的任务、内容与要求制定的。在制定周训练计划时,要准确地掌握学生的训练情况,根据学生现有的训练水平,周密地考虑训练的运动负荷量,兼顾各专项训练。周训练计划中的800米训练安排:在第一、第二阶段,每周一般要有两次,第三阶段每周不得少于一次,训练间隔不得少于两天;必须与力量素质训练(特别是杠铃负重练习)叉开,一般安排在大强度力量素质训练前一到两天,或者周末,通过星期天的调整,以求达到超量恢复。

三、一次训练课运动量及强度安排

体育考生800米训练,第一阶段逐渐增加运动负荷量,第二阶段在增加运动负荷量的同时加大运动负荷强度,第三阶段只上强度而不增加运动量(或适量减小运动量)。下面是第二阶段800米训练运动量及强度的课计划安排:

1. 变速跑的运动量及强度安排

每次训练课的跑量是800米专项距离的4倍左右,如采用150米、200米快速跑,中间用100米慢跑作为调整,训练量为:跑12~14个快跑150米+慢跑100米;或者跑10~12个快跑200米+慢跑100米。快跑段的强度不低于70%,慢跑段的时间不超过快跑段时间的三倍。

2. 间歇跑的运动量及强度安排

每次训练课的跑量是800米专项距离的3倍左右,如采用200米、300米、400米的间歇跑,训练量为:10~12个200米跑;或者6~8个300米跑;或者5~6个400米跑。跑的强度不低于自己最高速度的80%为最佳。如果跑的强度在70%以下,对人的机体就没有足够 *** ,对提高成绩意义不大。

一、方法

这种训练方法比较简单,出现在20世纪初,基本上依赖运动员自己的天赋,运动员以自我练习为主,量和强度都很小,其特点是训练的距离和时间远远超过比赛的距离和时间,且用速为匀速,地点一般在野外。

1、方法的改进:上世纪20年代后,人们对这种训练方法作了改进,主要做法是把速度训练和耐力

训练结合起来,跑的量和强度都有所增加,并且对全年的训练时期作了一定的划分。各训练阶段的训练手段有明显区别。准备阶段的训练具有一定的量和强度;比赛时期的速度训练内容有较大增加。“接近或达到比赛距离的强度跑”这一训练手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这种训练方法主要以芬兰人为代表。30年代后,以美国教统员米·黑非为代表的美国、英国、芬兰的中长跑界在使用郊外长时间匀速训练的基础上,采用田径场地圳练,主要是一些速度训练。

2、理论依据:训练时间长于30分钟的不间断跑的心率保持在140——160次/分钟,对于发展运动

员心脏功能和提高有氧能力,效果明显。

3、取得的成绩:芬兰运动员帕·努尔米于1924年第8届奥运会中长跑比赛中获得4枚金牌,其后10年间13次打破5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受益于这种训练方法的还有美国运动员比采恩伦,他在1934年以3分48秒8的成绩创造了1500米的世界纪录。

这种训练方法是瑞典中长跑被教练员古斯塔·赫迈尔创造发明的,“法特莱克”瑞典语的意思是“速度游戏”,其训练方法主要是利用自然环境如田野、树林、沙地等进行走、慢跑、快跑的练习、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决定加速、放松的时间和距离。这种训练的特点是利用自然环境的条件及游戏使运动员的心理比较放松,很好。训练的距离一般为10——20公里。加速的距离一般为600——2000米。

1、理论依据:“法特莱克”训练法通过野外变化速度跑的方式.将运动员的心率控制在130——180次/分钟之间,既发展了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又发展了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同时,对运动员的心理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

2、取得的成绩:在“法特莱克”法的训练下,瑞典运动员黑格和安德森创造了20年不败的神话。

(三)间歇训练法

此方法是德国中长跑教练员波·格施勒和生理学家莱因德尔,于20世纪40年代共同创造的。间歇训练法是对多次练习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的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

练方法。训练中将间歇训练分为三种类型:高强性间歇训练、强化性间歇训练(A、B型)、发展性间歇训练。高强性间歇训练时间小于40秒,心率190次/分钟恢复为120——140次/分钟,强度大,间歇很不充分。强化性间歇训练A型训练时间小于40——90秒,心率180次/分钟恢复为120——140次/分钟,强度大,间歇不充分;B型训练时间小于90——180秒,心率170次/分钟恢复为120——140次/分钟,强度较大,间歇不充分。发展性间歇训练时间大于5分钟,心率160次/分钟恢复为120次/分钟,强度中等,间歇不充分。间歇方式均为走和轻跑。

1、理论依据:通过严格的间歇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功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功能能力或糖酵解与有氧代谢混合功能能力或有氧代谢功能能力得到有效地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 *** ,可使肌体抗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2、取得的成绩:通过间歇训练的应用,使德国运动员在20世纪40——50年代先后3次打破世界纪录。

(四)重复训练法

训练中多次重复几个固定的段落,段落可以短、等于或者稍长于比赛段落,休息间歇时间较长,心率恢复到110——100次/分时继续训练。重复训练法的核心是五大结构(段落长度、跑的速度、重复次数、间歇时间、休息方式)和三种类型,即短时间重复训练法(时间小于30秒,强度最大,间歇时间相对充分,间歇方式走或坐)、中时间重复训练法(时间30秒——2分钟,强度次大,间歇时间相对充分,间歇方式走或坐)、长时间重复训练法(时间2——5分钟,强度较大,间歇时间相对充分,间歇方式走或坐)。

1、理论依据:通过重复训练,可使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得到明显的增强,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重复训练,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发挥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

2、取得的成绩:重复训练成功的典型代表是比利时运动员罗·莫恩斯,在1955年打破了保持16年

之久的800米1分45秒7的世界纪录。

(五)马拉松训练法

60年代新西兰的里迪亚德推崇“公里数创造冠军”的理论,创造了马拉松训练法。运用这种方法培养了两个奥运会冠军并创造了5项世界纪录。从而使世界中长跑分为在自然环境中的匀速和任意变速的训练方法与跑道上间歇训练方法两大训练体系。

(六)高原训练法

受到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的启示,中长跑又创造了强化训练手段——高原训练法,这种训练方法

促进了世界中长跑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二、要求

(一)准备期:训练重点放在发展运动员的全面身体素质和一般专项能力,方法主要以不间断长跑训练法和“法特莱克”训练法,结合速度和一般力量练习,发展运动员的有氧水平,提高运动员跑的能力。

(二)竞赛期:以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重点,方法可以选择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对运动员的跑量和强度通过心率加以控制,逐步形成竞技状态,并将最佳竞技状态保持到比赛。

(三)恢复期:以慢跑、带有游戏特点的“法特莱克”跑、球类活动以及医学和心理学措施进行身体恢复和心理疲劳的消除。

三、应用

(一)磷酸原无氧供能系统的训练以6——10秒的爆发力练习为主,练习采用30——60米的重复跑

和行进间跑、10秒左右的跳跃、越野中30——50米的冲刺跑等。糖原无氧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采用10——120秒的间歇训练法。

(二)采用持续训练法,中等强度用长时间持续跑40——100分钟,无氧阈强度持续跑15——30钟,心率160次/分左右。

(三)采用间歇训练法,短段落间歇次数多,心率150——160次/分左右(200米快/100米慢14——16次,400米快/100米慢10——12次),长段落间歇次数少,心率160——170次/分左右(例如1000米快/200米慢8——10次、2000米快/200米慢4——6次等)。

考试短跑两百米如何训练

一、变速跑、间歇跑是体育考生800米训练的主要手段

800米跑是一种有氧无氧跑的典型项目。对有氧供能和无氧供能的要求都很高,因此,训练既要改善心脏和循环系统功能,增强有氧供能能力;又要改善肌肉工作能力,增强无氧供能的能力。

变速跑的生理效果,首先是增加心脏容量,改善跑的过程中心脏对循环系统的泵血能力,从而更好地向工作中的肌肉提供血液,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即提高了耐久能力。

间歇跑的生理效果,是引起肌肉中的血液的“过度酸化”,为了消除“过度酸化”对肌肉工作能力的影响。

就要求血液中有大量的碱储备,发挥中和作用。运动员有了更好地抵抗较长时间“过度酸化”和供氧不足的能力,便提高了无氧供能能力,即提高了速度耐力。

匀速跑(或定时跑)也有变速跑同样的生理效果,经常采用,会对肌肉收缩的生物化学变化发生影响,使肌肉中肌糖元增多,有氧分解产生能量供给肌肉收缩的能力提高,而相反地使发挥速度所需要的无氧分解能力。

因得不到锻炼而相对削弱,所以会影响速度,进而影响其他专项成绩,因此不适宜体育考生的800米训练。

体育考生800米训练, 第一阶段多采用变速跑训练;第二阶段变速跑和间歇跑训练交替采用;第三阶段多采用间歇跑的训练。

二、周训练计划中,800米训练的合理安排

周训练计划是根据阶段训练计划所规定的任务、内容与要求制定的。在制定周训练计划时,要准确地掌握学生的训练情况,根据学生现有的训练水平,周密地考虑训练的运动负荷量,兼顾各专项训练。周训练计划中的800米训练安排。

在第一、第二阶段,每周一般要有两次,第三阶段每周不得少于一次,训练间隔不得少于两天;必须与力量素质训练(特别是杠铃负重练习)叉开,一般安排在大强度力量素质训练前一到两天,或者周末,通过星期天的调整,以求达到超量恢复。

最常见的中长跑训练方法讲解

(1)原地摆臂练习。主要用来体会和掌握摆臂正确技术,对协调下肢动作,提高跑速起到积极的作用。练习方法:两脚前后站立,前腿稍弯曲;上体稍前倾,两臂弯曲成90度,前后摆动。练习时要求放松,以肩关节为轴,摆动方向要正确,做到放松、自然、协调。

(2)小步跑。主要是体会跑时膝关节放松和脚“扒地”动作,改进落地技术,发展跑的频率。练习时两臂自然下垂,上体保持正直或稍前倾,大腿积极下压,膝关节放松,小腿顺惯性前摆,用前脚掌积极向后下方“扒地”。练习方法有以下几种:1、两手扶器械或原地做脚尖不离地的交换支撑腿的练习。要求体重由一腿移至另一腿。2、由原地逐渐前移过渡到小步跑20—30米,要求动作由慢逐渐加快。3、行进间小步跑20—30米。4、小步跑过渡到途中跑40—60米。要求大腿逐渐抬高,步幅逐渐加大,自然过渡到途中跑。

(3)高抬腿跑。主要用来增强抬腿肌肉力量,纠正抬腿不高的缺点。练习时上体正直或稍前倾,大腿向上高抬,小腿自然弯曲折叠。而后大腿积极下压,用前脚掌在身体重心投影点下方落地,触地即抬,并充分蹬直,使身体重心始终保持较高部位。练习方法有:1、原地或支撑高抬腿跑;2、行进间高抬腿跑20—30米,要求动作做充分,向前移动不要太快,避免臀部后坐,上体后仰;3、高抬腿跑过渡到途中跑60—80米,要求过渡要自然。

(4)后蹬跑。主要用来增强腿部关节力量,体会蹬、摆技术,纠正后蹬不充分和坐着跑的缺点。练习时上体稍前倾,两臂自然摆动,支撑腿用力向后下方蹬地,腿蹬直后,迅速前摆(小腿向后撩),并带动同侧髋关节前送。当大腿摆至适当高度时,积极下压,用前脚掌向后下方蹬地。练习方法有:1、原地单脚跳、两腿交换跳。体会蹬地动作,要求膝、踝关节充分蹬直,动作有弹性。2、向前上方小跨步跳。体会蹬地力量和蹬、摆动作的结合。开始蹬、摆力量向上一些,然后逐渐加大向前的力量。3、后蹬跑20—30米。要求蹬、摆充分。

短跑田径队是怎么练的,好的再加分

中长跑是田径比赛中竞争激烈、体力消耗较大的一项运动。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最基本的几种训练法是所有教练都采用的。那么如何进行中长跑训练?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最常见的中长跑训练方法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最常见的中长跑训练方法

 一、持续跑训练法

 持续跑训练是指低于比赛速度,长于比赛距离的一种跑法。持续跑已被公认是发展心脏体积和增加心脏容量的一种训练法,其作用是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改善循环系统的机能,而且还可以提高无氧能力。

 采用持续跑训练时,教练员必须掌握跑的速度和时间这两个要素,应注意这样的关系,即:跑速越快,距离应越短。特别要提醒的是,应根据运动员的实际能力选择正确的跑速,运动员从开始到结束都要匀速跑,必须善于合理分配体力,如果最后阶段降低了速度就不可能达到此种训练方法的基本目的。

 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心率控制这种训练方法:高于30分钟的持续跑训练,心率应该保持130-160次/分,少于30分钟的持续跑训练效果不明显。而心率每分钟在180次的持续跑也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除心率外,血乳酸的恢复水平以及尿测定等生化手段也都能控制持续跑,但生化手段必须要有特殊的设备,对教练员来说不太适合。

 持续跑训练由于速度和距离不同可分为几种类型。

 1、跑持续跑

 一般持续1-3小时,跑时心率以130-150次/分为标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发展必要的耐力,还可以作为大强度训练和紧张比赛后恢复手段。

 2、速持续跑

 一般持续1-2小时,跑时心率应控制在155-165次/分,这种方法是发展有氧能力的基础练习。

 3、快速持续跑

 一般持续时间为30分钟-1小时,跑时心率应掌握在165-170次/分为好。这种练习不但能发展肌体能力,并对提高有氧、无氧过程的能量供给能力有很大帮助。快速持续跑以及不足30分钟的持续跑,可以提高有氧、无氧过程中的能量供给能力,因此为中跑选手较多地采用。

 持续跑时的心率一般以跑出后5分钟为基准,练习时应按既定心率要求进行,不可随意提高心率指标。

 持续跑的好处:由于长时间的中等速度跑,身体的有氧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过度训练的危险性极小。中等持续跑是比其他跑法都经济的跑法对学习体力分配和肌肉放松有很大的帮助。

 持续跑的不足:从中跑的角度看,不能用比赛那样的强度训练,因而不能给予运动员腿部肌群大强度的刺激。持续跑训练一般用来作为其他训练方法和各种项目的基础训练,安排在全年训练计划的最初阶段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

 二、变速训练法(速度游戏)

 又称:?法特莱客?训练法,最早由瑞典人采用。?法特莱客?训练在于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即在乡村的山地、湖边、沙滩、树林、草地上进行练习。教练员根据训练的分期、运动员的专项以及自然环境的具体条件,安排训练课的内容。由于场地松软、环境幽静、空气清新,一般训练课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所以?法特莱客?训练法曾经风靡一时。

 ?法特莱客?训练法内容大致是:

 1、准备活动10-15分钟轻松慢跑。接着进行20-30分钟左右自由放松的较快速度跑,途中还可以根据训练场地的实际地形进行50-100米不等距离的上坡加速跑或下坡冲刺跑8-10次,并可随意穿插跳跃练习。

 2、然后做5分钟左右慢跑调整,再进行30秒-1分钟的快速冲刺。

 3、最后以慢跑结束训练。

 在进行?法特莱客?训练时,各种快、慢跑的距离,穿插跳跃的次数,以及间歇的时间和经过的地段等,都由运动员自己来决定,由于训练场地和周围环境都是很美丽的自然环境,即使训练课运动量较大,运动员也能象游戏一样轻松愉快地完成。

 ?法特莱客?训练的好处:对运动员心理训练有良好的作用。在提高运动员身体能力的同时也提高运动员的兴奋性,使肌体承受较大的运动量。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松软的场地条件,对运动员下肢肌肉及踝关节有良好的刺激,是强化各种训练的极好手段。

 ?法特莱客?训练不足:它不能很好地培养运动员的速度感觉,特别是中跑运动员的绝对速度。由于训练场地辽阔,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接触少。完全由运动员的自我感觉来调整训练内容,因此难以正确地执行训练计划。

 三、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是指:接近或稍低与比赛速度的快跑与走和慢跑为恢复手段,两者交替进行的训练。要注意以下三点:

 1、在进行正式间歇训练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心率达到每分钟120次左右。

 2、进行100米、150米或200米间歇跑训练时,练习中的心率应达到每分钟170-180次,但进行较长段落如1000米间歇时,快速跑结束时心率每分钟可达185次左右。

 3、进行步行或者放松跑调整时,要使每分钟心率下降至120-140次以后再进行快跑,这期间的间歇时间不要超过60-120秒。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间歇时间要相应缩短,传统的间歇训练快跑段都是采用短距离段落,所以同样可以改变其结构,采用较长段落的快速跑段,但间歇时间可适当增加。

 间歇训练的好处:能培养运动员特殊的耐力和速度能力。可在短期内使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在离比赛只有很短时间的情况下,采用间歇训练法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间歇训练的不足:间歇训练不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已获得的竞技状态,既获得快,消失也快。较长时间内反复进行间歇训练,会使运动员神经疲劳,不能提高选手训练中的兴奋性。

 四、模拟比赛训练法

 以上三种训练方法,都没有达到比赛所要求的最大能力,要使运动员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可以采用模拟比赛的训练方法。具体的范例是800米跑1分50秒的运动员,第一个400米用55秒,相当比赛的速度跑,然后间歇20秒,接着以26秒跑200米,再间歇10秒,最后200米用28秒跑完,这样全部跑的时间是1分49秒,包括间歇时间是2分19秒。

 这种训练法的基本要求是:

 1、间歇时间应极短,每分钟心率大致下降15次。

 2、一次跑的距离不能太长。

 3、最初跑的距离相当于比赛距离的一半。

 4、全部快跑段的训练时间与本人专项是好成绩近似。

 这种练习手段与全力跑的间歇训练近似,必须慎重采用,只有进行特别的训练是才采用这种训练方法,所以在竞赛期,赛季和重要的比赛前才采用。训练计划中如果频繁地采用这种方法,必将给运动员带来不良影响。

早上晨跑的五大好处

 第一,晨跑可以减肥。

 一般人跑步的主要原因是燃烧卡路里,也就是减肥。有些专家甚至认为早晨空腹跑步比其他时间燃烧更多的卡路里。

 你的新陈代谢开始的很早,而且跑的时间够长,这样就能消耗更多的脂肪。如果你空腹跑步,你的就得消耗胃里仅有的能量,要知道空胃正是你身体里存储脂肪的地方。如果你想要让减肥更有效果,让跑步成为你一天里第一件事。

 第二,晨跑可以平和心境。

 大多数跑者都同意一个观点,就是跑步能够清空思绪,继续创造力。路在你脚下踏过时,问题就会解决,观点会绽放。这可能与内啡肽的释放有关,这种荷尔蒙会给身心带来平和、安静和清新的效果。为什么不在一天的清早就沉浸在强大的内啡肽里呢?如果你知道讲面对难熬的一天,一个好办法就是先发制人,早晨出来跑步。试试看,你会发现工作时会比原来少许多压力。

 第三,晨跑开启每天的新动力。

 早晨跑步,所有逃避运动的典型借口(比如没有时间啦、工作后太累啦或者不能和亲人共处啦)都可以靠边站了。现在那些工作之余的时间都可以用来打理别的事情,或者窝在沙发上,完全不会有负罪感。早晨就完成锻炼,也会让你开启一天的持续动力,那些其他通常不愿做的重要工作,你也不会再找借口。

 第四,晨跑可以少吸尾气。

 早起跑步的好处之一是,你可以在大车小车上路污染你前开始运动。交通工具的尾气会增加心脏疾病和癌症的危险,所以如果你想呼吸最新鲜的空气,一清早就穿上你的跑鞋吧。

 第五,晨跑更能锻炼耐力。

 跑的更远:这是显而易见的,空气不禁新鲜,阳光还没烘烤路面时,温度也比较低。早晨跑步是避免炎热、潮湿天气和中暑的好办法。在凉爽天气下运动,通常比在热天跑的更远一点。

晨跑注意事项

 晨跑之前不能先吃早餐,因为食物进入胃中需要进行消化这个阶段,吃了早餐之后进行晨跑全身的血会集中在四肢,在胃部的血几乎为零,这样就只有胃壁与胃中的食物直接磨擦,到时在晨跑中会出现胃痛症状,长期如此会胃炎甚至会出现胃溃疡的。

 如果想要达到减肥效果,那么你必须在晨跑中跑足80分钟以达到有氧运动的效果,否则只会事必其反。晨跑结束后,必须休息半小时后再吃早餐,最好是一杯牛奶加一个水果。

 

猜你喜欢:

1. 中长跑专项练习

2. 常见的错误跑步姿势有哪些

3. 中长跑训练方法有哪些提高技巧

4. 800米的跑步训练技巧有哪些

5. 跑步后如何拉伸的最佳方法技巧

这是中国田径短跑训练全套计划:

训练模式

(一)100米训练是个周期化训练过程,开始要有个适应性阶段,其目的在于动员大多数的肌群参与工作,并使韧带、肌腱和关节为以后最大限度承受发展力量的练习作好准备,也是为了防止后续训练的运动损失。在适应阶段,采用9~12个练习,每组重复8~12次,负荷最大40%~60%,恢复时间为2~3分钟,这个阶段持续4~6周。

(二)发展最大力量阶段为期6周,训练课采用5~6个练习,安排4~8组,每组重复8~12次,负荷逐渐从70%增至100%。

(三)发展爆发力阶段,采用4~5个练习,安排3~4组,每组重复8~15次,负荷在50%~80%之间,每周1—2次,安排在技术练习或速度练习后进行。

(四)耐力训练主要由200~400米节奏跑组成,其目的在于为整个训练周期建立“能量库”。

移动速度的训练

移动速度是指在周期性运动,运动员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快慢,它又分: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和高速耐力。

(一)起动速度

决定起动速度快慢的因素中,除了反应外,最大力量和爆发力是关键。所以,起动速度应以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练习为主。

(二)加速度

负重的原地踏步跑20~30次计时,50~60次的原地高抬腿跑计时、30~40米的上坡跑、60米的加速跑、60米的拖重物跑等。

(三)最高速度

六组80米下坡跑、80~100米的顺风跑,练习时间在9~11秒之间,间歇时间5~10分钟。

(四)高速耐力

一般多采用次级限速度的间歇式跑法,如10组80米跑。此练习有一条原则必须记住:每次跑时,都要力争用全力,使肌肉产生疲劳,同时间歇的时间不易过长,以20次/10秒左右再跑下一组。

放松跑能力

(一)惯性跑

是指全速跑之后逐渐减速的一种手段,它也是放松跑中最常见的一种。如:30米蹲踞式起跑+50米惯性跑、50米蹲踞式起跑+60~80米的惯性跑等。

(二)加速跑

从慢跑转入节奏跑,强调手臂的动作与抬膝,保持速度,动作放松,当速度下降后再重新加速的一种手段。如:将100米分成20米加速、10~20米惯性跑再20米加速等形式,也可以根据需要来制定加速和放松的距离。

(三)转换跑

在最高速时,有意识不用力的跑几步,它会让你感到非常舒服,此方法主要用在起跑后身体正直时过渡3~5步,它有助于避免产生中枢神经的抑制,对后继的跑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变步幅跑

通过步长、步频变化来发展放松能力。如:在跑道上放上标志,6~8步正常步幅,接5~7步短步幅等等。

力量练习

力量练习是为了发展力量,提高技术效果、速度、灵敏、爆发力。随着重量的增加,练习效果也会增加,但不要追求超大重量。因为使用极大重量会缩小动作幅度、练习次数,强度高了运动量下降,而且也会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的正常生长发育。最近,俄罗斯专家的研究表明:使用非常大的重量会引起肌液的增多,从而破坏肌纤维。我们的近邻日本,在有些项目上已超过中国,尤其是男子短跑成绩达到世界水平,这与他们一贯提倡发展运动员的快速力量有关,他们多采用专门的组合器械练习不同部位的肌肉,以及采用快速的跳跃练习发展运动员的爆发力,他们所有练习的特点都是负荷不是很大,但运动员完成练习的动作速度都很快。因此,为了使训练更加有效,应使用相对较轻或中等重量来寻求肌纤维和力量的稳步增长。

薄弱肌群

众所周知,100米要求运动员的膝、踝、髋关节的肌肉力量和韧带韧性是非常高的,但我们往往忽略了那些薄弱肌群的力量,如:跖屈肌群、躯干肌群、上肢肌群、大腿后侧的膕绳肌群等。这些肌群必须与主要肌群同步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整体肌群的力量,为身体提供更大的能量。

心理素质训练

心理素质的训练核心就是自信心的建立。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缺乏自信心会不战自溃。

恢复和饮食

合理及时的组间和训练后的放松活动以及饮食是影响运动员身体应激后的恢复能力的关键因素,如果想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就必须记住英国的J·法罗菲尔德先生的观点:“为恢复而进食”。首先,完成运动后应尽快补充能量,这样可为糖的再合成创造最理想的生理环境。其次,应当把“为恢复而进食”看做是训练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制定每天的训练计划时就应考虑如何补充能量。时常补充含糖量高的饮料是至关重要的,大多数饮料含有糖溶液和矿物质,一般分为三种:高浓度(超过10%)、低渗浓度(比体液浓度低)和等渗浓度;因为过高浓度的饮料会在胃里滞留较长的时间,影响水分的吸收速度,导致胃不舒服、恶心甚至呕吐,所以,高渗饮料一般在赛前饮用;等渗饮料在赛前、中、后均可。体内的碱储备主要是由平日的饮食提供。碱性的食物有蔬菜、牛奶等;同时在医嘱下适当服用碳酸氢钠、维生素E等药物。

文章标签: # 训练 # 运动员 # 间歇